恭城月柿
恭城月柿,驰名中外,记有300多年历史。
柿树霜降前后,叶落果黄,将果实适时摘下,刨去外皮,排放于筛,口晒夜捏,晒成扁圓形柿饼,装入席围、箩篓,一月左右,柿蜜凝成一层雪白的柿霜,肉质透明,形似中秋明月,故名月柿,俗称柿饼。月柿含糖份高,可代粮食用。柿树适应性强,平地坡地均可种植,嫁接苗种下三年可挂果,护理得好百年老树仍挂果累累,单株产果数百斤,经济价值高。月柿生产莲花、平安、城厢、嘉会、西岭等乡镇,70年代已引种到育治区外。
恭城月柿以个大、形园、美观、肉厚、质软、无核或少核、含糖量高著称,畅销广东港澳、东南亚一带,外商常挂牌标明“恭城月柿”招徕顾客,出口数量和质量居自治区首位。民国22年,产月柿377吨,民国26年版县志记载:“月柿年销境外三千担,值银四万元以上。
农业合作化后,柿树多归集体经营,管护不善,柿树老化,新种树少,产量下降。1959年鲜果产量481吨,比1952年下降81。3%。1982年县科委建月柿育苗基地,培育供应柿苗,近年月柿生产发展较快。1985年全县淯柿树6.27万株,1989年发展到1597万株,种植面积7185亩。
解放后,月柿多由国营商业和供销社收购。1952年至1985年共收购月柿6341吨,年平均92吨。1985年月柿多渠道流通,市价骤涨至每吨3000元,1989年8400-12000元,多为私人收购外销,供销社收购量下降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