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云南 > 大理特产

大理特产

  • 鸡山蜜饯
    鸡山蜜饯,蜜饯是鸡山寺院著名的传统加工蜜食。主要品种有冬瓜蜜饯、柑桔蜜饯、橄榄蜜饯、香橼蜜饯、姜花蜜饯及天门冬蜜饯地精蜜饯几种,而尤以姜花蜜饯为精美。......  [详细]
  • 鸡山板栗
    鸡山板栗,板栗树属落叶乔木,高可达10余米。板栗树一般栽下4―7年可开花结果。10年后进入盛果期,单株每年可产到300-400斤。......  [详细]
  • 鸡山冷菌
    鸡山冷菌晒干后为黄色,且异香扑鼻,房中收有少许,则满屋异香。不论新鲜或晒干,都煮之不烂,肉质细嫩,香甜清脆,其香味及营养皆高于一般菌类,是菌类的珍品。......  [详细]
  • 鸡足山香笋
    鸡足山香笋,鸡足山是香笋竹的主要产地,除海拔较高的天柱峰外,从山麓到山腰的寺、院、庵、堂周围,多是香笋竹林,增添了古刹的翠竹风光,名山更显清幽洁净,也是山中的一大经济来源。每年夏秋之间,香笋破土而出,长至1尺4、5寸,粗约2-3寸时,就可采下竹笋,剥去外壳,切成薄片或细丝做成多种名贵鲜菜,如清炖香笋、笋丝炒鲜肉、三鲜汤等,还可用来做泡莱,其味鲜嫩脆香,是难......  [详细]
  • 白族土八碗
    白族红白喜事宴客中的八大碗是白族传统饮食文化的集中表现。宴桌是八仙桌(正方形的大理石雕花桌),一般8个人为一桌,菜肴上8个,俗称“八大碗”。白族土八碗荤素搭配和理,肥而不腻,素而不淡,营养丰富。炸、酥、炖、煮齐全,有蒸有氽,色泽鲜艳多彩,突出白族饮食酸辣口味特色。席面用料简单,但形式和礼仪隆重,所用器皿一般是本地产的土碗、红竹筷子等,很......  [详细]
  • 南涧苗族服饰
    南涧传统的苗族服饰,均用多色麻线制作而成。在苗族服饰中,最让人新奇的是女人的头饰。苗族姑娘,习挽犄角形单发髻于头顶,并将髻编于左或右。束发常用纱、绸带,不同的苗族支系,采用的纱、绸颜色和花纹也有所不同,有的还配戴系有“百家锁”的银项圈等。已婚妇女,一般都行编发,并将发辫沿头顶边缘绕起来,而且多以弯月形的梳子卡插于发盘顶心。在苗家人中,......  [详细]
  • 水族服装
    由于受汉族影响,与当地汉族服饰区别不大。现在已无明显差异。水族服装的特点是“短衣长裙”,且完全用火麻土布作面料,喜深蓝靛色,民国以后逐渐易裙为裤。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。与汉族“姊妹装”颇相似,但袖长而窄。身短而紧是与汉族“姊妹装”的微小区别。裤的腰、臂部较紧、裤管较宽大,颇有点喇叭裤的韵味。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,戴瓜皮......  [详细]
  • 白族刺绣服饰
   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,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。秦汉至南北朝时期,白族先民以滇池为中心的滇僰人“头饰羽翎”。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舞蹈图像中,舞者全戴羽冠,顶插长翎,上身裸露,下着兽皮羽毛带状裙。洱海地区,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蛮,男女以毡皮为披,女子絁布为裙,男女赤脚。《云南志》卷五云:“东有白蛮,丈夫妇人以白缯......  [详细]
  • 苗族竹筒鸡杂
    居住在鹤庆县境内河谷地区的苗族,风味小吃众多,其中,竹筒焖鸡杂的风味很独特。竹筒焖鸡杂,选一节老黄的竹筒,一头留节、一头开口当“锅”。将洗净的鸡肝、肫及杂碎剁碎,配以香菇、竹叶菜、青薄荷、蒜泥、草果面、核桃仁茸及食盐拌匀,全塞进竹筒中。再用芭蕉叶塞封节口,将竹筒放到炭火上翻转烘烤。待竹筒冒出油珠,使可破竹食之。奇香四溢,回味久长。......  [详细]
  • 彝族血肠
    在祖国西南边陲有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山区农业县——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。   如果你无意间翻看地图,不难看出南涧县位于无量山和哀牢山交汇点上,这里是古代崇拜母虎的虎族也就是彝族先民的聚居地。这里群山跌旦,河流湍急,有保持完好的原始森林群落,也正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彝族先民最初的文明,即守猎文明和让世界刮目相看的“十月太阳历”,同时它也传承了......  [详细]
  • 南涧彝族服饰
    南涧传统的彝族服饰,雕花绣朵,款式多样。男人服饰分别为大白绕子、皮领褂、对襟衣裳、裤子;女人服饰主要有折包头、上衣、围腰、领褂、裤子等。不论男装女装,彝族服饰皆绣有图案、花纹,儿童装则加有金、银、铜等制成的老虎装饰品。在这些服饰中,最显眼的是彝族姑娘的头饰,它以几十种不同花色的布料拼凑而成,并用 200多颗大小银泡镶嵌得银光闪闪,有的形似......  [详细]
  • 傈僳族的“麻布衣”
   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,新中国成立前,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,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,傈僳族群众叫它“麻布衣”。傈僳族男子服饰,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;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,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,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,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。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,则爱在......  [详细]
  • 大理青梅
    大理的洱源是当之无愧的梅子之乡,成片的都是梅林。花褪残红青杏小,别看青梅酸,大理“金花”有办法整治它。如果单纯的做成蜜饯,显得太普通了些,大理金花们把梅子做成“雕梅”。 青梅水很大,所以要先用石灰水浸泡,晾干后梅子肉就不那么脆了,这时就可以用刻刀在梅肉上雕刻出连续曲折的花纹,然后从空隙处挤出梅核,中空如缕,轻轻压扁,变成一朵镂空的菊花。......  [详细]
  • 鹤庆吹肝
    滇西北各民族(白族,彝族,纳西族等)常采用的猪肝做法。而大理鹤庆人则将新鲜猪肝用插入的麦竿儿吹胀到最大,然后撤掉麦竿儿,将胀大的猪肝用蒸笼蒸熟,放凉,切片,拌入芫荽、酱油、醋、辣椒、味精和盐后即成,其味极爽口并且没有通常猪肝特有的难吃的味道。切片略带甜味(肝糖元水解所致),切面有无数小气孔,像海绵一样吸水,非常好吃。吹肝是鹤庆的特色食......  [详细]
  • 大理冻鱼
    “冻鱼”这个词很容易引起误解。比如,超市冷柜里瞪大眼珠子的那些商品。只有到了苍山洱海之间的大理坝子,两字一出,就会引起哈喇子的连锁反应,颇有谁与争锋的气概。大理有句俗话,叫“吃冻鱼,晒肚皮”。冻鱼是道凉食,但是食用时间却是在秋后至次年三月之前,所以要边晒着暖暖的太阳边吃冻鱼。白族人都爱吃这道美食,到了秋后经常做了吃,更是待客的佳品。光......  [详细]